English

苦乐参半是人生

1999-10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苦与乐,犹如生与死,是人生之旅中始终相伴随的一对基本矛盾。生就意味着在痛苦中寻求快乐,死则意味着痛苦与快乐的终结,人们设想死后的快乐就像设想生时没有痛苦一样,想入非非,不近情理。孔子云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反对离开活生生的现实人生去思考死后的问题。我们也不妨说:“未知苦,焉知乐?”偏开“苦”的经历也无从觉解“乐”的真谛。

苦与乐作为人生两个互补的色彩均是现实的。如果说痛苦是指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烦恼,那么快乐则是指身体健康和精神宁静。肉体的快乐与痛苦主要取决于物质条件的高低,一般地说,社会越是进步,科技越是发达,物质财富越是丰富,人的肉体快乐越多,痛苦越少。而人的精神上的痛苦与快乐,则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,也就是说,人类精神的快乐并不与社会进步、科技发展、物质财富的增长成正比。人能否获得精神上的幸福,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,还需要有合理的人生观、良好的精神修养和高超的生活艺术。

据某位先知说,“天堂”里只有快乐,没有痛苦;“地狱”中只有痛苦,没有快乐。但那毕竟是天堂和地狱,与我们人间无关,我们也无从验证。我们只知道人间有痛苦,也有欢乐,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烦恼,也亲身感知过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。

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,也是一个最懂得珍惜幸福和快乐的民族。中国人对苦与乐有着极深刻、极丰富的体验,这种体验形成了他们极富哲理的人生观和苦乐观。

佛教对人生之苦的看法并非全无道理,但它设计的解脱之路过于寂寞凄冷,且有严重的非人生倾向。试想,人一旦泯灭了生存意志,岂不成了非人?人一旦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人性,当然也就再谈不上有属人的痛苦。然而,这种代价岂不过于沉重?

人类之所以留恋现实的世界,那是因为人间除了“痛苦”之外,还存在着幸福和欢乐。于是在佛教出世主义哲学之外,又有另一种“圣人”创立了一套入世主义哲学,那就是儒家的乐世主义哲学。人伦之乐、德性之乐和同天之乐是儒家乐观人生的三境界。

道家对人生的理解,既不像佛家那样悲观,把生活看成苦海无边;也不像儒家那样乐观,把生活描绘得那般温情缠绵。道家派的老子,庄子都是绝顶聪明的智者,他们既不借“出世”逃避苦难,也不奢望“入世”给自己带来多少幸福,而是时而站在人生边上讥笑人道的偏执与愚蠢,时而置身人生当中用幽默和智慧品玩人世的苦辣酸甜。近似游戏地漫渡人生的苦旅。

我始终存疑,现代人的生活是否一定比古代人更合理?现代人是否比古人享受到更多的幸福?古人的生存智慧在现代社会是否已毫无价值,抑或它仍能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有所补益?这正是我的这本《知足与常乐——中国人的苦乐观》一书所力求回答的问题。不过这种“回答”不是用笔者的话作答,而是让古人现身说法,用古人的智慧启迪现代人的性灵。

(作者系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